首页 > 其他类型 > 西岭雪一回一回解红楼 > 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

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(1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璇戞枃搴忚穻闆 你非窈窕,我非君子 爱是滴水穿石 解红楼 超级神农的田园生活 明末:我是神豪我怕谁 万古第一杀神(万古第一狂神) 黑月降临 我在漫威卖电影 重生九零之娇媳带崽跑

扮猪吃老虎:给李纨算笔账

说到敛财,人们总是立刻想到贾琏夫妻和邢夫人,那王熙凤弄权铁槛寺,为了三千两银子害了张金哥一条性命;扣着丫环的月钱不按时发放,自己拿去放高利贷,简直可以用“无恶不作”来形容了;贾琏更不消说,“油锅里的钱还要找出来花呢”,连老太太的东西都敢捣腾出来去当;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,邢夫人又更棋高一招,捏了儿子的短儿,竟向媳妇敲诈。

——这是个什么家庭啊,母子,夫妻,婆媳,都是这样乌眼鸡似的,“恨不得你吃了我,我吃了你”。

而李纨青年守寡,既然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,难免不会暗自留心,未雨绸缪。只不过,她敛财的方法与凤姐不同,凤姐是八爪鱼式的东征西敛,四处出击;而李纨却是蚂蚁搬家式的聚沙为塔,只进不出。

第四十三回凤姐过生日,贾母一时兴起,要学小家子凑份子操办。李纨和尤氏都说要出十二两,贾母说:“你寡妇失业的,那里还拉你出这个钱,我替你出了罢。”凤姐为讨贾母的好,忙说这钱由自己代出——当然,这只是面子功夫,真到尤氏来拿钱时,凤姐却用一顿软硬兼施的说笑给混过去了。然而钱是没出,账却已经给李纨记下了,并在第四十五回中,李纨带姑娘们来与她要钱办诗社时,好好地跟李纨算了一笔账——

凤姐儿笑道:“亏你是个大嫂子呢!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,他们不好,你要劝。这会子他们起诗社,能用几个钱,你就不管了?老太太、太太罢了,原是老封君。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,比我们多两倍银子。老太太、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,可怜,不够用,又有个小子,足的又添了十两,和老太太、太太平等。又给你园子地,各人取租子。年终分年例,你又是上上分儿。你娘儿们,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,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。一年通共算起来,也有四五百银子。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银子来陪他们顽顽,能几年的限?他们各人出了阁,难道还要你赔不成?这会子你怕花钱,调唆他们来闹我,我乐得去吃一个河涸海干,我还通不知道呢!”

李纨笑道:“你们听听,我说了一句,他就疯了,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。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,出了嫁又是这样,他还是这么着;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,作个小子,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!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!昨儿还打平儿呢,亏你伸的出手来!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?气的我只要给平儿打报不平儿。忖夺了半日,好容易‘狗长尾巴尖儿’的好日子,又怕老太太心里不受用,因此没来,究竟气还未平。你今儿又招我来了。给平儿拾鞋也不要,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。”说的众人都笑了。凤姐儿忙笑道:“竟不是为诗为画来找我,这脸子竟是为平儿来报仇的。竟不承望平儿有你这一位仗腰子的人。早知道,便有鬼拉着我的手打他,我也不打了。平姑娘,过来!我当着大奶奶姑娘们替你赔个不是,担待我酒后无德罢。”说着,众人又都笑起来了。

凤姐心思缜密,出语尖酸,原不足奇;然而向来笨口拙腮、罕言寡语的李纨竟然这般伶牙俐齿起来,真是破天荒头一回。原因无他,只为凤姐揭出了她的心病,于是老实人也发起火来,哑巴也会唱歌了,所谓“兔子急了也咬人”,而且咬得相当准而狠——不但回敬了凤姐一连串诸如“无赖泥腿”、“贫嘴恶舌”等咒骂之语,且还会指东打西,转移目标,并不反驳凤姐关于自己怕花钱、调唆姑娘们来闹事的话,却说起凤姐生日那天泼醋打平儿的事来。

设想一下,那凤姐原是最擅言辞、精明不过的一个人,倘若也和李纨一般见识,零打碎敲地回几句嘴,局势会是何等不堪?

好在凤姐识大体,不计较,息事宁人地当众给平儿赔了个不是,又满口答应:“明儿一早就到任,下马拜了印,先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作会社东道。”将一场潜在的口角风波消弥于无形。

凤姐这样做,固然是因为身为当家人,轻易不愿意引起争端,二则也是真个争执起来,自己可占不了上风——整个荣府里,无论谁听说凤姐和李纨吵架,都必定会认为是凤姐欺负了老实人。

可见王熙凤是精明的,却也是失败的,不但婆婆邢夫人看不上她,下人们也都阳奉阴违,连小厮兴儿也在背后饶舌,说她“嘴甜心苦,两面三刀;上头一脸笑,脚下使绊子;明是一盆火,暗是一把刀。”——做假做得连底下人都瞒不过,也就算不得会做假了。

但是大嫂子李纨可比她强多了。放眼荣宁二府,看谁挑过李纨的眼,找过李纨的茬来着?

第四回开篇关于李纨的生平简历介绍说:“这李纨虽青春丧偶,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,竟如槁木死灰一般,一概无见无闻,唯知侍亲养子,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。”

这里点明李纨的处世原则,“槁木死灰,无见无闻”,说白了就是“装死”。即使放在今天的职场,一个能把自己掩饰得跟死人一般无声无息的人,也一定是个安全的人。

但李纨也不是一味的装死,她还有第二道板斧,就是示弱。

李纨的弱是人所共知的,青年守寡,无所依傍。生怕别人忘了这一点,她是时不时就要哭两声来引起人注意的。

这样做的实惠,可以从凤姐替她算的那笔账上清楚看到:月银比凤姐等多两倍,因老太太可怜她寡妇失业又有个小子,又添了十两,且园子地的租子也是自取自用,年终分红又是上上分儿。一年通共算起来,总有四五百银子。

但是装死也好,示弱也好,这两招都是非常消极被动的做法,如果分寸拿捏得不好,很可能会适得其反,被人忽略、轻视、甚至任意欺侮,那可就违背了李纨的原意了。

所以,李纨也有其积极的一面,就是在不显山不露水的前提下热心参与,建立存在感。

老太太给她派了个闲职:“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”。这句话只好说说罢了,因为姑娘们各居各室,又有奶妈又有丫鬟,就算针黹诵读,也用不着个大嫂子作陪。

对于这一点,李纨当然也很清楚,也很着急。所以当探春提议建诗社的时候,她第一个双手赞成,且自荐为社长,说:“我那里地方大,竟在我那里作社。我虽不能作诗,这些诗人竟不厌俗客,我作个东道主人,我自然也清雅起来了。”

大嫂子开了口,众姑娘自然不会反对,于是她这个不擅诗的人便成了海棠社长,在老太太面前也就有了交代:不是陪着姑娘们诵读吗?我还带着她们做诗呢,多么风雅!

细读起来,大观园诸次起社中,时有请假不来的,然而大嫂子却从未缺席,这就是“重在参与”。

而且李纨的参与也不是白参与的,她最重要的心思还是放在捞实惠上。

我们不妨学学凤姐,也给李纨算笔账——李纨带姑娘们找凤姐,是为了给诗社找个“出钱的铜商”,然而诗社究竟需要多大花费呢?

在第三十七回《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》中,探春起意建诗社,李纨先抢了个社长当,又主动请缨要作东。然而探春说:“原系我起的意,我须得先作个东道主人,方不负我这兴。”李纨立刻顺水推舟:“既这样说,明日你就先开一社如何?”

很明显,这第一社是探春的东道,李纨只是口头热闹,并未出钱。

次日史湘云来了,听说众人起社,急得了不得。李纨道:“他后来,先罚他和了诗:若好,便请入社;若不好,还要罚他一个东道再说。”这就又把史湘云拉下水了,再不提自己的东道。

于是第二社咏菊花,便是史湘云的东道,薛宝钗赞助的螃蟹宴,仍然不花李纨一分钱,倒跟着吃了一顿螃蟹,还把府里上下通请了一回,闹得尽人皆知,白赚了个带着姑娘们起社吟诗的美名儿。

如此算下来,从三十七回建社,到四十五回李纨来找凤姐要钱,这其间她自己还从没出过一分钱;那么当李纨要到钱之后呢?她把这笔钱用在经营诗社上了吗?

且看第四十九回《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》。大观园增添了宝琴、岫烟、李绮、李纹、香菱等新生力量,于是大家雅兴大作,准备好好地邀一满社:

湘云道:“快商议作诗!我听听是谁的东家?”……李纨道:“我这里虽好,又不如芦雪广好。我已经打发人笼地炕去了,咱们大家拥炉作诗。老太太想来未必高兴,况且咱们小顽意儿,单给凤丫头个信儿就是了。你们每人一两银子就够了,送到我这里来。”指着香菱、宝琴、李纹、李绮、岫烟,“五个不算外,咱们里头二丫头病了不算,四丫头告了假也不算,你们四分子送了来,我包总五六两银子也尽够了。”宝钗等一齐应诺。

凤姐不是已经给了李纨五十两银子吗?而这里也写得很明白,办一社最多不过十两银子(估计李纨还要扣下点),可见五十两银子,办五社也有余了,怎么隔不了几日,这会子又让大家凑起分子来?而李纨这个社长,到底什么时候做过哪怕一次真正的东道呢?

接着,“只因李纨因时气感冒;邢夫人又正害火眼,迎春岫烟皆过去朝夕侍药;李婶之弟又接了李婶和李纹李绮家去住几日;宝玉又见袭人常常思母含悲,晴雯犹未大愈:因此诗社之日,皆未有人作兴,便空了几社。”(第五十三回)

此后又是“因凤姐病了,李纨探春料理家务不得闲暇,接着过年过节,出来许多杂事,竟将诗社搁起。”(第七十回《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》)

直到次年春天,因黛玉写了一首《桃花行》,鼓起众人之兴,都说:“咱们的诗社散了一年,也没有人作兴。如今正是初春时节,万物更新,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。”于是都往稻香村来,将诗与李纨看了,大家议定:“明日乃三月初二日,就起社,便改“海棠社”为“桃花社”,林黛玉就为社主。明日饭后,齐集潇湘馆。”

虽然这一社因为恰值探春的生日,未能起成。然而这里却透露出一个信息:众人专程拿诗去稻香村与李纨看,但李纨却并未再提自己做东,在稻香村办社的话,只是“称赏不已”,且议定以黛玉为社主——换言之,倘若这一社办得成,黛玉便是东道,仍然不关李纨的事。

这一耽搁,转眼又到暮春,史湘云以柳絮为题,写了一首小令,拿与宝钗和黛玉同看,并怂恿说:“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。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,改个样儿,岂不新鲜些。”黛玉听了,偶然兴动,便说:“这话说的极是。我如今便请他们去。”——黛玉这个东道,到底还是补上了。

柳絮社后,众人又放了一回风筝,便散了。这是大观园最后一次起社。

仲秋赏月,湘云说过:“可恨宝姐姐,姊妹天天说亲道热,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,必要起社,大家联句,到今日便弃了咱们,自己赏月去了。社也散了,诗也不作了。”

可见大家原意是要在仲秋起一社的,但即使起得成,也自然是借家宴的现成资源,无需任何人做东。从头至尾,李纨也没打算要出任何钱来为诗社效力,她这个社长的作用,好像仅仅是为了收银子——凤姐为诗社赞助的银子,以及众人凑份子办社的银子。

固然,只是这么百十两银子也撑不肥李纨,然而却已足够我们见微知著,窥一斑而测全豹了。

人人皆知凤姐贪,然而谁会注意到,“寡妇失业”的李纨其实比凤姐更贪更吝?但是整个大荣国府,却没有一个人敢说李纨坏话的。都说薛宝钗会做人,然而比起大奶奶李纨也还棋差一招。如果说人人提起宝钗都赞不绝口就算做人聪明的话,那么人人提到李纨都说不出个“不”字来,也是一种了不得的本事。

而李纨攒下的这些家底哪里去了呢?我猜早已通过李纨那几位常在园中出出进进的婶娘、表妹运出园子去了。也因此,当贾府被抄、子弟流散、宝玉甚至沦为乞丐之际,只有李纨还可以衣食无忧,不但将儿子培养成赫赫高官,自己也凤冠霞帔,做起诰命夫人来了。

所谓“扮猪吃老虎”,凤姐可哪里是对手呢?

三个奶妈:奴才两字怎样写

(一)

《红楼梦》中的公子小姐们都有奶妈,每个奶妈也都自有其形象。比如贾兰的奶母虽然未曾正面描写,却借王夫人之口说出其“夭夭调调”,于抄检大观园之际被驱逐;迎春奶妈参赌被罚,还曾私下偷了小姐的首饰去当当儿,明欺小姐好性儿,是“奴才坐到主子头上”的典型;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自然也是个难缠的,不但吃他的枫露茶,拿他的豆腐皮包子,还成天跑进怡红院闹事,找袭人等大丫头的麻烦,最是老背晦;惜春的奶妈也没有正戏,但是刘姥姥插科打诨时,惜春笑得肚子疼,拉着奶妈叫揉肠子,自然是因为年纪小,奶妈还仍然在身边侍候的;真正须臾离不开奶妈的,还要属巧姐儿,醒了抱在怀里,困了拍着睡觉,大约也可以看出长大了的公子小姐们儿时的情形了。

曹雪芹会在书中这样得心应手地塑造出一堆奶妈的形象,不仅因为他出身于大家族,跟形形色色的奶妈打交道的机会较多;更主要的原因,是因为曹家祖上正是借乳母发迹——曹雪芹曾祖曹玺,娶妻孙氏,曾做过康熙的乳母,死后赐封一品夫人。

曹家祖上本是汉人,从龙入关成为王府“包衣”,也就是鸳鸯所说的“家生子”;然而由于跟随多尔衮南征北战,像焦大一样,立下一点战功;等到满人坐了紫禁城,凡“从龙入关”者,身份俱得以提升,有了些体面,即如管家林之孝的情形;而其子孙更承受了主子隆恩,得以读书做官,挣得一官半职,便如同书中赖嬷嬷之孙一般。

——也许曹雪芹未必真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和思路来塑造人物的,然而这些故事早已烂熟于心,则在下笔撰文时,必会有意有意,将自己家族发展史的不同阶段,本能地表现在不同人物身上;或者说,在塑造笔下人物时,不自觉地借鉴到自家发展史的不同片段。

顺治八年,多尔衮死后被定罪,顺治收管了多尔衮的正白旗,曹家转为内务府包衣,成为皇帝家奴,曹玺也由王府护卫升任内廷二等侍卫。后来康熙出生,照规矩乳母要在三旗中寻找,曹玺的妻子孙氏适逢其时,遂被选为康熙保姆。显然康熙对这位乳母很有感情,他于八岁登基,次年即命曹玺出任江宁织造,委以重任。后来南巡时见到年迈的孙夫人,欣然说“此吾家老人也”,并为其住处亲笔题名“萱瑞堂”,可见其眷顾之心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 这福气,我要了 穿成反派暴君的小哭包 逆境重生:我的推理系统有点秀 综影视:开局先攻略李莲花 岩王帝君在异世界也要努力退休 小妾金蝉脱壳,重逢王爷哭断肠 重生军婚:首长大人,别撩 开局养娃:淡定,咱家有田 时光复夕乐 染君眸
返回顶部
document.write ('');